2025年9月11-13日,第六届广州国际智慧物业博览会在广州·保利世贸博览馆圆满举办,并于9月11日下午举办社区增值论坛——“从场景中增长”社区多种经营与主营融合发展交流论坛!
碧桂园服务集团副总裁潘品毅先生在会议上以《从“业务管理”到“生态共赢”》为主题作专题演讲。

碧桂园服务集团副总裁潘品毅
*本文根据演讲嘉宾的干货进行梳理,谨用于交流分享
潘品毅先生表示过去我们更多依赖管理推动增值,但今天,仅靠管理已行不通,必须主动创造价值,构建生态。
零售是一个“很庞大”的概念
零售市场太大了。我反复问自己:物业品牌如果要做零售,我们究竟是渠道还是产品方?我们的客户是周边商户,还是业主?是面向B端还是C端?是通过摆摊销售,还是依靠线上商城的各种操作?是靠性价比,还是靠服务体验,比如一小时送达?是靠情绪价值、供应链、数据还是技术驱动?大家心中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,我先不公布我的看法。
零售是一个几十万亿的市场,物业可以说在做零售,也可以说只是提供配套服务。整个零售行业就像一列很长的火车,最前端有当下火热的即时零售——甚至高德地图也切入进来了;最末端则是每个楼盘周边的夫妻店。如此大的差异共存,并不是先进模式就一定能淘汰落后模式。
物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,某些品类即使巨头再先进,效率也未必比我们高。比如即时零售和外卖,对于重物、大件商品,消费者不愿自己搬运,但在电商上用快递其实效率很低。如果我们的效率高于他们,物业就有机会。比如送桶装水、摆摊卖雪糕,实际线上配送成本高、体验差,而线下即买即得、性价比高、效率高。
所以,我们要问:哪些品类是物业效率明显高于行业巨头的?目前项目上做得好的,正是这些效率占优的品类。即使夫妻店模式看似落后,它们依然活得不错,这说明并非所有品类都会被颠覆。
面对如此庞大的零售市场,我们用两个轴线划分:横轴是线上和线下,即营销场景是靠线下地推、摆摊、开店,还是靠线上社群、电商和直播;纵轴是 面向B端和C端。目前我们的业务中,线下占比约五六成,线上约三四成;面向C端约占六七成,面向B端约占三四成。做得好的商品,不仅服务业主,也会供应周边商户或企业客户。因此,我们既做B端市场,也做C端市场,同时协同线下、线上营销。但关键是必须聚焦,不是所有模式都适合我们,要把能做的效率做到最高,实现单点突破。

过去五年,零售行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2025年的关键词,我认为除了即时、实用、情绪价值等,县域经济和银发经济值得关注。银发群体不仅关注养老,消费和旅游需求也在快速增长,尤其看重信用背书——老年人更怕被欺骗。
此外,宠物、90后家庭、宝妈群体以及县域下沉市场都充满机会。今年我走访了很多四五线城市,发现这些地方房价低、供给少,山姆代购盛行。很多人愿意用1.3倍的价格购买山姆商品,因为下沉市场商品反而更贵。如果能提供高效、性价比高的产品与服务,他们会很愿意买单。而且,四五线市民下班早、通勤短,有更多时间参与社区互动、观看私域直播,县域和银发群体是我们接下来会重点深耕的方向。

我也曾走过不少弯路。就像开一家湘菜馆,你的目标客户是谁?是做商务宴请,还是主打外卖?我们物业人常常想不清楚,为了业绩增长,不愿错过任何流量,选品时总希望覆盖所有楼盘。结果就像既做湘菜又加川菜,品类越来越杂,定位越来越模糊,效率越来越低,客户心智也越来越分散。所以,我们必须精准定位客户,围绕他们建立从供应链到营销、责任到机制的全套打法。
回到物业,该不该做2C的增值业务?凭什么能够做?
另一个常被提及的问题是:“物业有流量,有人就能做零售吧?”其实不然。我们确实有业主每天经过大门、使用APP缴费、投诉、刷脸开门,但这些流量不等于消费意愿。物业服务压力并未减轻,盲目拓展只会越来越不可持续。在我看来,物业并没有所谓“泛流量”,关键在于两点:
第一,是否具备能把“过客”转化为“客户”的优秀供应链。做消费,八成成败在供应链。如果商品不是业主真正需要,或价格高于外部,则不可持续。供应链必须做到“走过路过,不愿错过”。
第二,必须解决“谁来卖”的问题。依赖管家卖货不可持续,单个项目或许能做百万,但规模化后难以为继,必须建立专门的销售机制。
我们将供应链分为三类:一是刚需基础品;二是与大品牌合作;三是“小牌尖货”。在县域市场,这类品质好、价格优的商品很受欢迎,例如30元10双的袜子,毛利仍可观。但在广州这类一线城市,消费者更认品牌。因此,不能一套商品打全国,必须根据楼盘和县域特点选品,聚焦爆品,提升效率。
确定性高的事情封装做——向管理要效益
总结我们的心得,主要做两件事:一是把确定的事封装化、重复做、高效做,把效率提升到无人能及;二是呼吁行业抱团取暖,让物业成为合作伙伴的“特区”,让商家通过一个平台对接更多物业伙伴。
哪些是确定性高、可不断复制、效率持续提升的事?我们总结出几类:
●所见即所得,线下情绪价值是线上难以替代的,例如雪糕在夏季、猪肉在春秋、牛羊在冬季,都是高确定性品类,单点单日营收可观,关键在于做深做透,形成比超市、电商、外卖更高的效率。随手选购、立即带走,线上体验远不如线下。所以,电商并非万能,只要我们把握住线下独有的价值与效率,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●订阅式重货,重货、耐储存品类,例如桶装水,各物业都很熟悉,关键同样是把效率做精做专。
●企业主采购/服务采购
●员工内购
长远创新的事情抱团做——共建生态
供应链生态共建,其精髓在于开放、协同与共赢。以本次物博会启动的社区增值服务“PK赛”为例,其初衷并不仅仅是角逐高下,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,广泛汇聚行业各方的智慧与力量。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在贡献自身价值的同时,从生态中汲取成长的能量,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共享。
物业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,行业高度分散,如果能联合更多物业伙伴抱团,让商家看到物业渠道的价值,将非常重要。同时,单靠一个商品不够,我们需要整体解决方案,不仅要有供应链,还要联动更多物业项目、更多商家共同参与,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效率、创造价值。
我们的思考始终围绕增值服务必须创造价值,尤其是只有我们能创造的价值。在零售这个切面,八成靠好供应链,两成靠打法与机制。只有好供应链,才能将所谓的“流量”转化为真实消费;只有抱团合作,才能让好的模式被更多商家看见,让我们的效率与价值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。
以上是实践中的一些心得,对错与否,还请大家指正。在这个长长的零售列车中,我们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节车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