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044275250 / 020-32644854

展位预订
 观众预登记
社区增值实战干货②|时代邻里副总裁丁志刚:重视情绪价值,物企的价值引擎与增长逻辑
来源:SPM物业圈 | 作者:SPM物博会-小智 | 发布时间: 2025-10-24 | 3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2025年9月11-13日,第六届广州国际智慧物业博览会在广州·保利世贸博览馆圆满举办,并于9月11日下午举办社区增值论坛——“从场景中增长”社区多种经营与主营融合发展交流论坛!

时代邻里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丁志刚先生在会议上以《重塑物业企业的价值引擎与增长逻辑》为主题作专题演讲。

时代邻里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丁志刚

*本文根据演讲嘉宾的干货进行梳理,谨用于交流分享

丁志刚先生指出,过去我们在决策过程中通常将价格作为首要考量因素,时效次之,情绪体验则相对靠后;只要价格具备足够吸引力,即使服务水平有所不足,仍可能促成购买。然而,当前这一优先顺序正发生根本性转变:情绪价值逐渐占据首位,紧接着才是时间和价格。

“价值”如何通过“价格”体现

回顾我们过去销售任何产品、做任何业务,成交的核心无非几个方面:一是便宜,二是性价比,三是情怀,四是文化,贯穿始终的基石,是“信任”。

所有产品的购买决策,最终都围绕几个维度:它能帮我省多少钱?能为我节省多少时间?整个购买过程和使用体验,是否让我感到愉悦?商家的服务态度如何?

我们再看一组数据:中国现有约3亿单身人口和3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。这两个群体特征显著:当下的单身者多为主动选择,经济独立,只需对自己负责;而新一代老年人,拥有社保和积蓄,不再全身心为子女奉献,更愿意投资于自身的生活品质。他们的共同点在于“为自己消费”。

这6亿人口几乎占据中国半数,且比例仍在扩大。结婚率自2013年高峰后持续下降,人均寿命延长,生育意愿走低,社会正趋向“不想生、不想结、人均寿命延长”的结构。若从这个视角重新审视所有行业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重新定义“价值”,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先进。

以物业行业为例,若仅试图通过技术革新来体现价值或建立优势,几乎不可能成功。技术在此领域往往是最后落地的,真正的突破在于从趋势中洞察方向。

以情绪价值为内核,重塑消费市场

面对单身经济与银发经济这两大趋势,我们该如何切入?虽然其规模巨大,但现实中却常感无从下手。目前针对单身经济的产品多集中于宠物相关;而银发经济则因需求分散,难以像女性或儿童市场那样形成专属品类。

那么,如何为这些人群创造价值?我们来看几个例子:像拉布布这类潮玩,价格很高,但它的价值并不在于使用或交换,而在于带给人的情感满足;短剧市场火爆,用户愿意为虚幻的剧情付费,也是为了填补情感空缺。这些现象指向一个结论:产品的物质价值趋近于零,情绪价值却可以无限大。

传统价值理论基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,但今天,情绪价值已成为主导。用户可能并非需要某产品,只因喜欢某个主播或享受购物过程,就产生了购买。如果我们仍停留在比拼价格、功能、效率的层面,便是以旧思维应对新市场。

如何创造情绪价值?主要有两个路径:一是产品本身能带来情绪体验;二是营销过程能调动情绪。若想从情绪价值切入,要么研发自带情绪价值的产品,要么优化整个营销链路,让用户在过程中获得积极感受。

●单身经济:核心是“超龄未领证”,消费心态更自我,注重当下体验。

●银发经济:应聚焦“银发中的黑发族”——即心态年轻、追求时尚、不愿被年龄定义的老年人,他们有钱有闲,更愿为品质与体验买单。

物业的改变

那么,回到物业行业,我们该如何抓住这些机会?我认为,物业公司至今在经营上没有太大突破,主要原因有两个:一是自身能力不足,二是组织架构、意识和操作方式还停留在三十年前。物业从地产的附属部门,到追求利润,再到上市,整个过程都缺乏充分准备。如果物业公司还把“满意度”作为核心目标,经营就很难有未来。

我们应该把满意度作为经营的前提和保障,而不是终极目标。把社区视为一个生意场,把家庭资产管理和家庭消费作为核心业务,让物业团队在保障基础服务的同时,开展经营活动。如果我们能实现这种转变,物业公司就有可能真正抓住社区经济的机遇。

要实现这一点,我们需要解决项目密度问题,确保每个业务的覆盖达到经济规模。同时,要敢于调整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,让物业从“服务管理者”转型为“社区经营者”。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,物业行业才有未来,否则,这个机会很可能被外部竞争者夺走。

丁志刚先生最后表示,如果我们能够重新认识价值,重视情绪价值,调整组织重心,把满意度作为前提而非目标,那么物业行业依然充满希望。关键在于,我们是否敢于变革,是否愿意把物业公司从传统的服务提供者,转型为一家真正懂生意、会经营的企业。